第 482 期
內容監制:康延芳 頁面監制:張譯文 欄目主持:林楠 編輯:韓曜聰
第 482 期
融入鄉間的小“背簍”
在黔江區濯水古鎮,四個房間組成了一個檢察室,墻上“忠誠”“為民”“公正”“廉潔”八個大字被刷成金色格外醒目,棕色的木門讓這個檢察室跟古鎮融為了一體。
換上制服的潘珂精神頭很足,有種劇里似曾相識的感覺。他背上沉甸甸的背簍,左手拎一塊偌大的銅制檢徽,這副“混搭”模樣,給鄉間簡單淳樸的畫風添了幾分新奇的味道。助手鄭宜龍將印有“流動檢察室”的標牌斜插在另一個裝得滿滿當當的背簍里,跟上出了門。當天,他們有一東一西兩個點要走。
這身行頭走在外頭著實吸引眼球??膳绥娌辉诤?,有人注目正是他宣傳普法、讓老百姓認識自己的機會。
有老人笑呵呵地看過來,潘珂可以普通話和當地話瞬間切換:“老輩子,早飯吃的莫子(什么)?”
他從褲兜里掏出一沓小卡片,抽出一張遞給老人,動作嫻熟得好似遇見熟人散煙那般自然:“上面有我的名字和電話,這個二維碼回家讓你家細娃(孩子)掃一下。遇到賣夜明珠的,在外打工遇到法律糾紛的,都可以找我。老天爺能管的事,我們也能管得上?!?/p>
自來熟,加上表達能力滿分,這樣的風格群眾喜歡也愿意找來。不過潘珂卻透露了一段秘密,過去他可是被領導評價為“木訥”的人,來檢察室之前,干了9年的案頭工作,整天跟材料打交道。
“想不想下鄉去?”領導的詢問給了潘珂一個重新發現自己的機會。他從狹小的辦公室走到了鄉間的廣闊天地。
在當地,背小孩、背東西習慣用背簍,潘珂的前任、老檢察官徐維新是當地人,也有一個竹編的背簍。老徐退休后,不知是忘了拿走還是刻意留下的。
潘珂發現這個小物件既可以裝辦公用品,背上它走在群眾中間還接地氣,老檢察官德高望重,說的話村民也服。
從此以后,背著背簍,這群年輕人的工作方式徹底改變了。
潘珂是東北人,不會說方言,他煞有介事的模樣總讓人樂。
一次化解糾紛,村民說有人給了他“一榔頭(拳頭)”。
潘珂一臉嚴肅:“快把他打你的榔頭拿給我看一看,取個證?!贝迕褚幌卤徽f樂了。
背著背簍走在鄉下,各種事情都會遇到,還曾被大狗追著跑了半條街……
這些如今可以拿來談笑風生的囧事,都被這個“80后”檢察官當作一道坎給翻越了。
馱在肩上的法治驛站
去老百姓家里,車能直接抵達的地方不多。即使這樣,日均200公里的行車距離,也讓檢察室一躍成為院里用車量多的科室,穩居榜首。
上午,濯水鎮的一個巷口。
“檢察官,這里!”65歲的李福生一早便在這里等候。
“老輩子,外頭風大,怎么還出來了哇!”
“我沒得文化,但懂得感恩。不是你們幫忙,我那40萬肯定打水漂了?!?/p>
李福生的家在距離巷口幾百米處的一個舊平房。搬來桌椅,就是一個臨時的“法治驛站”,一旁的檢徽被擦得锃亮,房間里頓時添了一份莊嚴。
“雖然是在老百姓家里,放上檢徽就代表一種使命,一種辦案的氛圍?!迸绥嬲f。
背簍里的“寶貝”這才被悉數拿出,打印機、辦公文書、印章……在這個擺放著鍋碗瓢盆,充滿煙火氣的狹小空間,潘珂進行了案件回訪。
原來,幾年前李福生把多年的積蓄借給了熟人陳某,簽了借條陳某拿了錢便沒了蹤影,這起借款糾紛5年多都沒能得到解決。
背簍到戶,潘珂才了解到,借條上沒寫還款期,陳某簽的名字竟然只是綽號,李福生不識字吃了啞巴虧,向法院起訴但證據不足。
“為了我這事,檢察官不曉得跑了好多回?!崩罡I寡?,當初沒想到真能找到人、追回錢。
通過走訪,潘珂查實陳某的真實姓名,在遷出戶口記錄上找到了此人。幫李福生寫好起訴書,又告知其在主城打工的女兒如何減免訴訟費用、起訴、答辯,最終法院判決陳某向李福生償還40萬元。
潘珂說,借款已追回15萬,剩余的錢預計明年可以全部追回。
“這類缺乏證據、找不到人的案子在鄉里特別常見。老百姓需要的不是單純講法條,而是真正幫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睆睦罡I依锍鰜?,這個已有兩年多基層辦案經驗的檢察官深有感觸。
雙腳走出來的經驗
更多時候,背上背簍要走綿延不絕的山路,遇上地勢陡峭的山道,讓人心生膽怯。連續多日的雨,泥濘的路上鞋又重了幾斤,幾乎向前邁一步退半步。
“慢慢來,側著走,身體重心往后?!奔缟系谋澈t似乎沒有成為累贅,潘珂輕輕扶了把一旁的樹,幾步便爬上了陡坡,
“石頭上的青苔不要踩,走邊邊?!彼φf這是摔了多次后總結的經驗。
山再陡,在城里長大的潘珂也未曾膽怯過。對他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老百姓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尤其生活本身比法條要復雜得多。
一個跨越兩家、三代人的土地糾紛,讓兩家人鬧得不可開交,見潘珂走村都來找他評理。
從爺爺那輩起,陳家和白家兩家說好以一棵大樹為界分地,幾十年相安無事。直到征地拆遷,陳家孫輩發現土地證上自家的地塊更大。起初,不明就里的潘珂告知雙方應當以土地證為準,侵占的一方得退土地給對方。
“這簡直是亂彈琴!”老一輩知曉此事的人直言不公道。原來,當年白家爺爺曾給過陳家幾百元錢作為補償,雖然是口頭協議,周圍的老人都知道,而且鄉間認的就是人情、傳統。經過化解,爺爺那代的承諾得以延續,陳家決定讓步,鄉里鄉親的感情也得到了維護。
從此,去鄉里辦案,法律之外潘珂還會考量當地民俗,田間地頭時常能看見他跟老鄉們“打堆堆”的身影。那些女兒分家后不分田土,只給為老人養老的兒子分等當地習俗,雖跟法理不同,但多年一直延續的傳統被他逐一記在了本子上?!胺墒菫榱私鉀Q矛盾,找到法理和民俗的平衡點,才可能真正實現老百姓心里認可的公道?!?/p>
背簍背出來的情分
這兩年,潘珂好幾次有機會調回城里,可他不愿走。
一次,潘珂正在檢察室接待群眾,一個老農特意找來,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從蛇皮口袋里掏出兩塊用樹葉包好的圓團兒,說要送給檢察官們嘗嘗。
“這個不會吃壞肚子,感謝你們幫忙,我都記在心里的?!?/p>
潘珂這才回想起此前這位老鄉家娶新媳婦,遷戶口時遇到點麻煩,自己不過是一起跑路完善了手續,“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但對老百姓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其實我們只需要多走一點點路?!?/p>
兩年來,帶著4名90后干警走村串戶,改變的不只是潘珂自己。
26歲的鄭宜龍是四川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高材生,一個看《人民的名義》入迷的大男孩。第一天上班,他憧憬過無數種要辦理的案件,無一例外,都得是劇里演員陸毅辦的那樣,大案、要案。
然而事與愿違,分配到院里派駐的檢察室,兩口子吵架、鄰居扯皮,這個滿腔熱血要干大事的年輕人對當初的選擇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他想辭職。
直到一次,幫一個五保戶老人討回公道,找回本屬于他的2000元錢。老人顫顫巍巍接過錢,老淚縱橫。那一刻,鄭宜龍心里涌上一股從未有過的震顫。
他決定不走了,今年3月,還向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
轄區內30個鄉鎮的219個行政村,去年潘珂帶著團隊走了一遍,風雨無阻。今年,他們開啟了新一輪走村,潘珂說:“越走越熟悉,越走越有味道。從相識到信任,許多不平的事就在這家長里短中解決了?!?/p>
回程的路,遠處是層層疊疊的山巒,雞鳴聲此起彼伏,兩個背著背簍的身影一前一后,鞋上、褲腿上滿是泥漿,他們完全融入在這鄉間的風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