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8 期
內容監制:唐蜀春 頁面監制:劉顏 欄目主持:馮珊 編輯:羅昊
第 488 期
人生之春在于童年——80年前的童年是什么樣子
1938年,日漸頻繁的日本戰機轟炸,打破了重慶城的寧靜,也攪亂了女孩金蘭的童年。曠日持久的大轟炸給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恐懼與苦痛,亦讓她漸漸學會堅強與勇敢。(首部重慶大轟炸題材兒童小說《紙飛機》節選)
一架架紙飛機,承載著金蘭成長中的歡喜與悲傷,信念與勇氣。她把對親人的思念,對勝利的期盼與對和平的向往都折進了紙飛機,放飛在她童年的風中。她相信,總有一天,她和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孩子,都會重新擁有一片寧靜美麗的天空。(首部重慶大轟炸題材兒童小說《紙飛機》節選)
宿命一般的夢境,帶她走進歷史
《紙飛機》是兒童文學作家左昡花費5年時間,在真實史料的基礎上創作的一部小說。該書表現了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四大轟炸之一——重慶大轟炸,這本書也填補了兒童文學史上的空白,并入選2017年“中國好書”。
左昡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她說,小時候,每到6月5日,重慶城上空都會響起刺耳的防空警報聲,但她并沒有十分在意,只覺得這不過是一種習俗,就像端午節會吃粽子一樣;她曾無數次地走過較場口的重慶大隧道慘案遺址,可她從來沒有主動進里面去看過,總是急匆匆地往旁邊更熱鬧繁華的解放碑去了;她曾經就讀的求精中學,旁邊就是簽定“雙十協定”的桂園,往里走就是中共南方局曾經工作過的曾家巖50號。年少的她在中山四路上來來回回走了6年,腦子里想的卻都只有自己的小世界……
和很多重慶崽兒一樣,她曾經離那段歷史那么近,就在那段歷史身邊長大,卻從未在意過……
直到2012年6月13日的早上,如同宿命一般,在北京的左昡因為一個夢,忽然想起了重慶大轟炸——于是,她開始翻閱一本本資料,向長輩們詢問他們記憶里的大轟炸歲月。
最熟悉的重慶,藏著最陌生的故事
2012年下半年,左昡回到了重慶,重新走近那些她曾無數次路過、停留,卻沒有在意過的老地方——她終于第一次真正深入地領會到那段歷史的慘烈、震撼,第一次為那段歷史心痛、流淚、憤怒,第一次清清楚楚地看清了那段歷史。
對于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孩子,直到31歲,她才真正了解了重慶大轟炸。
左昡不知道,重慶長大的孩子們,有多少還會像她這樣;她不知道,現在中國的孩子們,有多少還會這樣——我們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卻對這片土地上祖輩們經歷的苦難歲月,并不真正了解,更未真的在意。
于是,左昡決定要寫《紙飛機》。她想要讓當代的孩子們早點知道,早點了解,早點在意這些不應該忘卻的歷史。而孩子們也應該知道,我們的祖輩曾經在苦難中那樣頑強地抗爭,我們的民族曾經在黑暗中那樣勇敢地前行,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是那樣值得我們深愛與尊敬。
我們都應該知道,并且銘記這段歷史
她身為那場戰爭幸存者的后代,是幸運的。那些在戰爭中被吞噬的生命,也許很多都沒有后代。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銘記那些曾和我們祖輩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卻因戰爭提前消逝的生命。
這份心痛,讓我們與他們血脈相連,永不分離。
《紙飛機》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是一部長篇兒童小說。左昡希望孩子們能夠透過這扇窗口,了解我們的祖輩。這部小說講述的故事,只是其中一個孩子、一戶人家的故事,但在這扇窗外,還有千千萬萬讓我們心痛的故事,等著我們去重新發現。
一個故事可以淡去,但那種心痛我們不應該忘記
記住這種心痛,才能讓我們在不可知的未來里,再做某些決定的時候,提醒自己,不要讓這種心痛再度發生——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要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