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4 期
內容監制:康延芳 頁面監制:劉顏 欄目主持:董進 編輯:向含嫣
第 584 期
辭去村支書的鄉村教師
云陽縣江口鎮小水村,位于遙遠的渝東北山區,村子位于大山深處,交通不便,水源稀缺。順著蜿蜒的山路往里走,有處三層校舍,每當晨曦初露,這里便會傳出朗朗的讀書聲,喚醒寂靜的山區。
這里是江口鎮小水村小學,學校只有三名教師,今年56歲的周文松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母親早逝,父親在外務工無暇照顧,家境貧困的周文松九歲才去小水村小學讀了一年級。正是有了這樣的經歷,他更能理解大山孩子對于知識的渴求。
1984年,負責小水村四年級教學的老師生病了,57個孩子面臨無人上課的困境,當時的老村支書便找上了剛高中畢業的周文松。去還是不去?周文松陷入了猶豫。當天晚上,一閉眼,學校里那一張張稚嫩的小臉、一雙雙渴望的眼睛總會在周文松的腦海里浮現……“孩子不能沒有書讀,這么多娃兒,耽誤一天就少學一天知識?!钡诙煲辉?,周文松就答應了老村支書,成為了小水村小學的一名四年級代課教師。
走出大山,是小水村每個村民的夢想,作為當時村里為數不多的高中生,周文松做出這個決定讓人十分意外。破舊的校舍、稀薄的工資……村里人都覺得周文松做不久,不少村民都勸他說:“你這又是何必呢!”
可周文松卻一路堅持下來,他總是笑著說,為學生做事,都是開心事,談什么苦不苦。
1998年,周文松被任命為云陽縣江口鎮小水村的村支部書記,但他并沒有放棄小水村代課老師的身份,與此同時他還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要考教師資格證,當一名真正的老師!”
于是,周文松開始了村辦公室和村小學兩頭跑的日子。2007年7月,周文松通過代轉工招聘考試,終于成為了一名正式教師。拿到教委派令時,周文松至今都記得那份激動的心情,“覺得這么多年的心酸、委屈都煙消云散了,內心十分的幸福和滿足,我也打定主意要終身投入教育事業,為了山里的孩子,一切都值得?!敝芪乃梢闳晦o去了村支書職務,開始了全職教師工作。
周文松的這次選擇,不僅是村民了,連身邊都親人都不理解了,責怪他,問他圖啥呀?周文松笑著告訴他們,就圖孩子們走出大山,有個好前程。
春秋冬夏,寒來暑往。這些年來,有十多位教師在小水村小和周文松成為同事,并先后離開。只有他堅守如初,一干就是35年。
要讓學生喝上健康的水源
幾十年來,周文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著“不拋棄、不放棄,努力讓每一個孩子成才”的初心。他用自己的耐心、細心和愛心,得到了村民和學生的高度贊譽。
由于地處山區腹地,作為小水村唯一的村小,學生最多時達到了500多人,平均一個老師要照顧近百名孩子,壓力自然不必多說。周文松既是教師又是保姆,幫學生做飯、穿衣、甚至擦鼻涕……大事小事,他都要操心。
為孩子們做的事情,周文松從來不愿多說,在他看來,這都是當老師的本分。而這一切,他的同事秦海兵都看在眼里。
“之前有個學生父親因故去世了,母親要改嫁,由于沒有安頓好,村里親戚能力又有限,這個孩子就暫時無人照顧?!鼻睾1貞?,當時孩子的去處成了個難題,周文松知道后,二話沒說,便把孩子接回了家自己照顧,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周文松無微不至地照顧了三年。
后來有人問周文松:“要是孩子他媽一直不來接,你啷個辦誒?”“那就繼續照顧,就是家里多雙筷子嘛,我是他老師,總不可能不管他噻?!痹谥芪乃煽磥?,照顧有困難的學生,這是身為老師的他,理所應該的一件事。
更讓學生和家長們感動的,是周文松闖入深山為他們尋來的干凈水源。
2012年2月國家營養午餐工程,落實到了小水村小學。面對這個喜訊,周文松卻怎么也開心不起來。小水村是個貧水村,村民要喝水都至少需要徒步一公里去挑水。而如何能滿足學生們的安全飲水,讓他們吃上營養健康的午飯,周文松愁個不行。
機緣巧合周文松得知離學校不遠處的皂坪村荒山上有口廢井,里面的水可以供給小水村小。欣喜若狂的他趕緊帶著妻子拿著柴刀、扛著鋤頭前去引水。由于時間久遠,通往廢井的路都成了死路,周文松沒有服輸,雖然衣褲破了、鞋子爛了、雙手流血了,但他硬是踩出了一條路,找到了水源。
隨后,周文松立馬向中心校領導申請買水管、鐵絲,又和別的老師扛著水管、鐵絲,拿著大刀、鋤頭在茂密的山林安裝水管,學生們終于能喝上放心水了。
他要為學生重建學校
站在小水村小學,遠眺即是茫茫大山。三層的教學樓,一樓左邊的雜物間,也是周文松的辦公室。
別看條件簡陋,但卻藏著我最愛的‘寶貝’呢!”提及寶貝,周文松一臉自豪,又略顯神秘。原來,他指的是那一大疊獎狀和榮譽證書。
十佳村校教師、優秀學科教師、優秀教師……周文松也記不清這些年,自己拿過多少獎、得過多少表揚了,時至今年他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優秀教師”。而一張張獲獎證書的背后,又埋藏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小水村小學有著近百年的歷史,在風雨的侵蝕下已經破舊不堪。教室里光線昏暗,地面凹凸不平,房頂瓦片破爛,墻上布滿裂縫,被村民稱為“刮風下雨都要放假的學?!?。
周文松成為代課教師后,修桌椅、填地平、補漏洞這些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飯。但無論怎么修補,一旦遇到惡劣的天氣,這座百年小樓仍顯得岌岌可危。
“學校不能垮,村里還有這么多孩子等著讀書呢!” 于是周文松萌生了一個想法——重建一所鋼筋水泥的教學樓。
2003年,學校重建計劃開始行動,規劃6個教學班,初步預算17萬元。為籌集資金,周文松外出四處奔走,爭取支持與幫助。同時,為了不耽誤學校孩子們的課程,周文松還自掏腰包聘請了一位老師來代替他上課。
如何籌集資金?周文松首先做的,就是把村辦公室搬到自己家,賣掉閑置破爛的村辦公室,又去找學校的三名教師借資,這樣下來,最后還差12萬元,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資金,當夜,周文松輾轉難眠?!拔覀兇謇锩孢€是走出去了幾個大老板,你要不去找他們想想辦法?”有村民向周文松提出了建議,周文松頓時感覺眼前一亮。
在村民介紹下,周文松找到了在外開公司的村民黃永成和陳德福,希望能夠獲得他們的資金支持?!靶∷逍∈俏覀児餐膶W校,小水村幾代人都在這里讀書,現在學校這棟樓呆起確實危險,為了孩子有書讀、安心讀,所以真心的希望得到你們的支持?!敝芪乃烧\懇的言語和數十年的堅守,深深地打動了黃永成和陳德福,為了孩子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最終兩位都出資來支持家鄉改善辦學條件,周文松心里的大石頭終于落下了。
盡管有了資金,但周文松依舊精打細算:找工程隊、談價錢、采購原材料等樣樣都親力親為。同為教師的陳鶴回憶,那時的周文松身上帶著一股堅定的勁,他把自己的家貢獻出來做教室,八個月的建校期間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電閃雷鳴,都能見他在工地和家里來回奔波的身影。
2003年九月開學,一棟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周文松摸著堅實的墻壁,看著歡呼雀躍的孩子們,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三尺講臺,四季耕耘。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35年堅守,周文松憑著執著和信念,為小水村的孩子撐起了一片藍天,他說,只要還有一個孩子,他就還是小水村小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