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6 期
內容監制:康延芳 頁面監制:張譯文 欄目主持:董進 編輯:肖俊杰
第 596 期
要活著:7年7000多小時“透析之路”
“來了啊?”“來了!”“今天怎么樣啊?”12月3日下午1時許,在重慶豐都縣民福醫院四樓血透室,熊勇像往常一樣來到這里,沖著鄰床的病友點頭問好,相互鼓勵。然后,脫掉鞋子,躺在病床上,開始了這一天的血液透析。
從2012年開始,熊勇每周都要來3次,每次透析都要差不多4個小時。他對這里有著一份說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感情,他說,這里好像他的另一個家。在這里,最熟悉的病友已經陪伴他7年了,而在未來的歲月中,可能還要更長久地相處、勉勵下去。見到他們,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通過和他們的聊天,感悟到很多人生的真諦。但與此同時,熊勇又希望這個“家”最好從來沒有存在過,也永遠不要再有,大家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活著。
插在手臂的管子里,看得到血液在循環流動,儀器上顯示著各種數據指標,以及透析剩余時間。每當這時,對熊勇來說,這就是一種煎熬,他常常會盯著倒計時上的數字,心里默默祈禱:時間過得快些、再快些。
熊勇的家住在離豐都縣城約50公里、海拔900多米的山上。每周二四六,他去縣城醫院做透析都是一趟并不輕松的旅途。先得從家中開著他的那輛長安面包車,耗時半個小時,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路開到山下的鄉里,然后再順著公路直達縣城,光路上來回就要花上3個小時,算上病床上的4個多小時,每做一次透析,就要耗時7個多小時。
每次7個小時,每周21個小時,7年來,7000多個小時!而這個數字還會一直增長下去。每當面對這些數字,熊勇總會唏噓不已:“如果能把這些時間全部換成創業的時間,我能多做多少事呀!”
不能垮:回鄉創業卻得尿毒癥 夢想從未泯滅
熊勇之所以如此感慨,不僅僅是因為重病之后感嘆歲月的流逝,更因為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創業夢。
1982年,熊勇出生于豐都縣三建鄉夜力坪村,自幼家境貧困,父親有嚴重的哮喘病。他初一讀完就輟學回家,犁田、除草、種地、喂豬,各種農活都學著去做,用稚嫩的肩膀幫父母一起撐起這個家。熊勇說,那時的他只有13歲,身體還沒發育完全,每天勞動完,身體像散了架一樣,連做夢都夢到在干農活。但是,想到能幫父母分憂,他還是很欣慰。從那時起,熊勇就暗下決心:以后一定要靠自己的雙手,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剛滿16歲,熊勇就隨鄉鄰一起前往溫州打工。一開始,他只能在工廠里加工螺絲,螺絲有大有小,大的是用在工廠大型設備上的,小的則是使用在手機上,最小的螺絲需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的。高強度的工作,換來的是每個月200元的工資,身邊不少工友都受不了紛紛離職。但熊勇從不叫苦叫累,總是埋頭苦干。慢慢的,熊勇的技術越來越熟練,收入也越來越高,再后來他又前往寧波、上海等地繼續打工。
2004年12月,遠在上海打工的熊勇突然接到噩耗:父親病逝!年少離家的他頓時感覺天都塌下來了:“我這么多年在外奮斗,就是想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沒想到父親還沒怎么享福就離我而去,我都沒能見上他最后一面?!痹谛苡掠洃浿?父親雖然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一輩子在家鄉辛勤勞作,但從小就教導他做人要腳踏實地,工作要吃苦耐勞。
父親的突然離世對熊勇打擊很大。每當勞累一天后,躺在床上,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父親的音容笑貌。想起16歲踏上外出打工之路時,父親對他說的:“在外面多學點技術,好好活?!?/p>
“父親沒了,奶奶、媽媽還在。我要更好地孝順她們?!毙苡抡f,一直以來,他的心中就有個創業夢,在外打拼12年后,2010年,熊勇回到家鄉創業。既為了圓心中這個夢,也為了能更好地照顧家人。此時的熊勇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妻子也是同鄉人。
剛回家鄉,熊勇用積攢多年的積蓄,辦了個養牛場,并在荒山上開荒種牧草,最多時養了40頭牛。每天種草、割草、喂草料,上山放牛,清理牛糞,熊勇從早忙到晚,但想著生活正一步步往好的方面發展,他心中充滿希望,干勁十足。
2012年5月的一天,正在地里做農活的熊勇突然感到頭暈惡心、嘔吐不止,繼而全身浮腫,意識模糊。家人嚇壞了,急忙把他送往醫院檢查。診斷結果猶如晴天霹靂:尿毒癥!
想到上有年近八旬的奶奶、年過半百的母親,下有老婆孩子需要養活。這一個家,他就是頂梁柱,熊勇冷靜下來后告訴自己:不能垮!
有奔頭:山林中與雞為伍 今年賣雞已掙了2萬多元
得病后最初的那段歲月,熊勇至今回憶起來就感到心酸,這個病就像無底洞一樣,不僅花光了他所有的積蓄,還欠了很多外債,親戚朋友一見到他也都躲得遠遠的,怕他借錢。
而每周三次去醫院做透析的經歷,則把他的生活攪得“支離破碎”,根本不能系統、完整地實施自己的夢想。但即便如此,熊勇心中的那個“創業夢”始終沒有泯滅。
雖然今時不同往日,熊勇一邊病魔纏身,一邊還要堅持創業,勢必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而創業之路可謂荊棘密布,因尿毒癥患者不能過度勞累,養牛的割草等工作量太大,他有些吃不消了,他逐漸開始往養雞方面拓展。
在病情逐漸穩定后,熊勇用東拼西湊的錢買了100只三黃雞雞苗,但由于缺乏養殖經驗,管理不善,結果這些雞還未長大就全部死掉。雖然他并不氣餒,繼續鉆研學習養雞技術,可始終“差一口氣”。
幸運的是,熊勇的經歷引起了當地定點扶貧干部的關注。2019年3月,重慶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駐豐都三建鄉夜力坪村工作隊定點扶貧干部楊云等人幫助熊勇從萬州引進了蘆花雞雞苗1100只。
如今,9個月過去了,這批雞怎么樣了?12月4日,從熊勇家出來,步行約200米,步入后山的一片松林中,老遠就能聽到一陣陣清脆的雞鳴聲,走近一看,數百只精神抖擻、毛色鮮亮的蘆花雞在青山密林之中散養,它們自由啄食、嬉戲。而熊勇在這大自然中與雞為伍,喂食、打掃雞舍,心情舒暢,笑得很開心,完全不像一個身患重病之人。
“你看!這些蘆花雞多漂亮啊!每次從醫院回來,在這里光看著它們,都感到生活是美好的,有了奔頭?!睋苡陆榻B,到今年11月,他已銷售蘆花雞400多只,實現收入40000余元,利潤20000多元。
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相關負責人獲知熊勇的情況后,決定首期使用3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幫扶熊勇進行蘆花雞規?;B殖,并指派駐鄉駐村干部跟蹤做好定點幫扶工作。而作為熊勇的直接幫扶人,農行重慶分行駐豐都縣三建鄉夜力坪村定點扶貧干部李建透露,接下來將按照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的要求,引導幫扶熊勇擴大規模,增加帶貧效應,將熊勇培養成為三建鄉乃至豐都縣的“志智雙扶”示范戶。
談到未來打算,熊勇說,首要目標是好好養雞,先還清外債,等狀況慢慢好轉,再辦個以生態養雞為主題的農家樂,讓游客能吃到正宗的在松林散養的土雞。熊勇想著,豐都有一道名吃叫麻辣雞塊。今后他除了養殖,還要增加產品附加值,生產、制作、包裝各種雞肉類食品,打造屬于自己的雞肉品牌。
“我現在有接近一半的時間都花在治病上了。有時候我會覺得我的生命比別人少一半,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就像和時間在賽跑。但也正因如此,才會讓我更加珍惜時間和所擁有的一切?!毙苡抡f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