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8 期
內容監制:康延芳 頁面監制:周夢瑩 欄目主持:董進 編輯:蘇楨淇
第 598 期
放棄美國綠卡 “我要回國搞環?!?/strong>
12月18日,記者在位于南岸區涂山鎮福民社區的“樂和書院”見到廖曉義,一身碎花襖子、一頂灰色帽子,一條藍色圍巾……穿著樸素的她,像一位的鄰家奶奶,親切又和藹。讓人印象深刻的是,60多歲的她,臉上的皺紋卻如同刀雕過般深且密,看上去比同齡人老很多,每一條皺紋中似乎都在述說著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起初廖曉義這個名字出現在公眾面前,與環保兩個字密切相關。1988年,廖曉義還是中國社科院馬列所研究員。她看到一篇朋友發表的關于人和自然關系的論文,為了反駁文中提到的“地球正在被人類自己的發明創造毀滅”的觀點,廖曉義開始深入了解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而了解后的情況卻讓她感覺有些觸目驚心——上至大氣下至深海,污染無處不在,地球母親變得那樣的脆弱。
從那一刻,她決心投身到環保事業中??僧敃r中國的環保事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廖曉義感覺步步維艱,丈夫和女兒又都在美國,希望她能待在國外一家團聚。在思慮許久之后,廖曉義還是決定放棄美國綠卡留在國內,在放棄理由那一欄她寫道:“我要留在中國搞環?!?。
1996年,回到中國的廖曉義創辦了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不久后,在“地球村”的影響下,北京市西城區大乘巷社區居民開始嘗試垃圾分類,3個紅色的塑料桶矗立在街頭巷口,廢紙、垃圾、玻璃分類投放。四年后,廖曉義成了挪威首都奧斯陸著名的皇家學院的主角,獲得擁有“諾貝爾環境獎”之譽的“蘇菲環境大獎”。
獲獎后的廖曉義很快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是北京奧運會申辦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當時北京正在申請2008年奧運會,急需環保方面的專業人士參與進來。
在這期間,廖曉義深度參與了《奧運綠色行動計劃》的制定,對奧林匹克公園規劃、綠色施工、綠色酒店標準等具體問題提出過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2000年7月13日,北京市取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廖曉義和她創辦的環保組織“地球村”與其他民間組織一起,站在非政府組織的位置上努力踐行“綠色奧運”。北京“地球村”幫助建立了北京市宣武區椿樹園綠色社區,該社區在2001年2月成功地接待了前來考察的國際奧委會評估團。同一時期,北京地球村和北京市少工委合作,發起了“綠色奧運、綠色生活、綠色天使承諾”的活動,83萬名小學生和他們的父母一起填寫了用再生紙制作的承諾卡,推動北京市民接受和參與綠色奧運理念。
在奧組委的支持下,廖曉義還推行了“冬天調低1攝氏度,夏天調高1攝氏度”的酒店節能承諾,把環保節能宣傳卡送到了80余家奧運簽約酒店。她還倡議“每月少開一天車”,得到20萬有車族響應……
2008年,北京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綠色奧運”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80棟民居2個診所 大山里重建家園
2008年北京奧與會開幕式上,作為北京奧組委環境顧問的廖曉義沒有出現,當時她正在四川的一個小山村里——大坪村里,參與災后重建。
汶川地震發生不到半月,廖曉義帶著她的女兒進入四川參與緊急救援。隨后,她又帶著她的團隊再次進入四川參與災后重建工作。此時一個以“樂和家園”為主題的想法在廖曉義的腦子中形成。在這個家園里,房屋盡量使用自然材料建設,不破壞生態環境;家園里的人們互助互愛相互關心?!皹泛汀倍?,寓意就是希望大坪村村民們敬天惜物、樂道尚和。
那段時間,她每天都和村民們一起,在廢墟之中重建家園。一位攝影師幫廖曉義在大坪村拍攝的一組照片,成為她珍藏的寶貝。照片中的她扛著鋤頭,灰頭土臉,綠色的衣衫系在腰間,與同樣扛著鋤頭、一身泥土的村民說笑著行走在山間。
建設過程中廖曉義和團隊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道路不通、運塊木料上山難等問題。廖曉義想:“能不能依靠集體的力量,讓大家一起合作建房?”她的提議得到村民們的積極響應。村民們有勁往一處使,一起蓋房子,一起建集體養殖場,一起做集體合作旅行社……很快,廢墟上,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民居拔地而起:80棟生態民居、2個120平方米診所、一個150平方米手工作坊……曾經的“廢墟”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同時,村民們的生計也在發生變化,從過去開采石灰礦和生產化肥農藥,逐漸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旅游,而村里還將集中負責收購產品,幫助村民們增收致富。
廖曉義也被越來越多的村民們尊敬、喜愛,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廖嬢嬢。走在大坪村,她經常被村民拉進屋里,出屋時,手上總有村民送的小禮物。村民們也喜歡聽她的建議:洗衣服不用洗衣粉怎么洗;垃圾分類如何回收;怎么建設既省水又存肥的旱廁;種菜不用農藥,放雞鴨去田里吃蟲子;村里大打環保牌,依靠綠色環境發展農業、旅游產業,實現真正的低碳、環保。
前不久,廖曉義又一次回到大坪村,看到自己親手參與搭建的一棟棟木屋,一起生活過的鄉里鄉親她感慨萬千。目前,她正在這里推動“互助鄉廚”活動,依托二十四節氣做鄰里互助養老餐,號召志愿者以捐資金、捐時間、捐物資、捐智慧等方式參與其中,在每個節氣為鄉村老人提供一頓“節氣餐”。餐費由老人子女出一半,廖曉義團隊的公益基金會資助一半;餐食的制作和服務,則由鄉村或城市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
組建社工團隊 她成為3000名留守兒童的“媽媽”
2010年,56歲的廖曉義回巫溪探親。希望能為家鄉發展出一份力,廖曉義決定協助當地政府在巫溪縣上磺鎮羊橋村等地也建設“樂和家園”試點村鎮。
在巫溪的“樂和家園”推進過程中,廖曉義發現,村民組織起來以后,主動擔當的意識就起來了,有鄰家的婦女主動照顧鄰家留守兒童,幫忙洗衣做飯,問候關心。留守兒童也成為廖曉義關注的人群。她和團隊的人在樂和家園里組建起“樂和互助會”,調動有一定知識文化、專長的熱心村民,加入到互助會,當起留守兒童的愛心爸爸、愛心媽媽,讓村里的留守兒童得到了家一樣的溫暖。
從2013年開始,廖曉義又組建了30人的社工團隊,駐扎在巫溪、黔江、酉陽三個縣的10個偏遠山村。社工團隊們為當地留守兒童提供情感陪護、學業陪讀、生活陪伴、能力培訓、人格培養服務。
巫溪縣水田村的留守兒童向虎,家庭條件十分貧困。父親多年在外沒有音信,母親改嫁后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向虎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靠種地維持生活。因為缺少父母陪伴,他由于經常逃學,還迷上了上網。
廖曉義和社工團隊們從向虎學校班主任老師處了解到情況后,與村支兩委、樂和互助會代表開會共同討論,給向虎找了名合適的“愛心媽媽”,督促他的學習作業,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廖曉義也經常跟社工和“愛心媽媽”溝通和支招。漸漸地,向虎在學校的表現越來越好,他也逐漸對外人打開心扉,還獲得了中國少年兒童文化基金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等機構頒發的全國“十大自強奮進留守兒童”稱號。截至2016年4月,廖曉義的團隊共服務了3000名留守兒童。
現在,廖曉義又將目光聚焦到了鄉村老人身上,她正在策劃的“互助鄉廚”志愿扶貧行動行動在四川大坪村舉行后,即將在南岸區峽口鎮啟動。她希望未來也有更多的人,關心身邊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