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1 期
內容監制:孫柯 頁面監制:李天春 欄目主持:林楠 編輯:熊世華
第 711 期
一眼一輩子 小湯初見古科技
下午三點,陽光灑在農場山頭。湯家祿站在路邊,軍綠色單衣、胸前印著紅色的“古文明科技”字樣,褲腳還殘留著一些木屑。
他身后的簡易建筑,是去年6月份,在他的籌劃下建成的“古科技大講堂”?!斑@個春節我都是在這過的,我得和我的‘家人們’待在一塊?!?/p>
“這叫立軸式風車,是老祖宗2000年前留下的智慧,它上邊兒是活的,給風,打開減壓,打開、合攏、打開……”他迫不及待地把“家人”們介紹給我們。
這些與他相伴56年的“古文明科技”,見證了湯家祿從一個毛頭小子到古稀老人不變的初心,見證了他廢寢忘食苦心鉆研的無數個日夜。
1966年,19歲的湯家祿從北京調動到重慶工作。一次工作,他來到大山里,被號子聲吸引。循聲而去,眼前的畫面震撼了他,56年來不曾抹去。
幾個纏著頭巾、穿著藍布衣裳的工人高喊著號子,抱著一根被繩子吊起來的大圓柱撞擊著什么。
菜油的香味飄進他的鼻子。從小生長在宣武門,頭一次出北京城的湯家祿驚道:“竟然還可以用這種方式榨菜油!這太奇妙了!這片山里還有多少我不知道的奧秘?”
那是一臺菜油壓榨機,源自漢代。
老祖宗的智慧該讓大家都知道!從那一刻起,19歲的小湯,有一個心愿種下了種子。
他開始四處打聽“古科技”的下落,磨面、織布、造紙……只要聽說,他一定會去一探究竟。
一人一書 三年深山“尋史”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湯家祿得知,重慶一家博物館珍藏了一本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便立刻上門借閱。
“那本書是用托盤托出來的,老化了,一捏怕碎咯?!蹦菚r復印機剛開始使用,一元一張的復印費堪比“天價”。
“再貴咱也得印啊”,他請工作人員將有圖案的頁面全部復印下來,裝訂在一起,便成了這本陪伴在他身邊近四十年、雖已泛黃但依舊整潔的復印版《天工開物》。
自此,一人一書,湯家祿踏上了長達三年的“尋史”之路。
他按照書上的記載,前往四川通江、黔東南等地的大山深處、偏遠鄉村,探尋古代科技文明遺跡。2004年年底,湯家祿帶著兩個助手去到貴州畢節尋找“九磨”?!暗搅四辖?,要進入大山深處只能步行。我們走到海拔1400米的地方,大冬天的,褲子結冰了得用棒子把冰敲掉?!?/p>
寒風凜冽,湯家祿想要尋找古科技文明的熱情沒有被吹滅;烈日當空,湯家祿想要復原古科技文明的熱情從未燃盡。
那次旅程中,他看到了長得跟“燈籠”似的松塔,還在當地農民家中品嘗了熏得如黑炭、打開肉質鮮紅、味道甜入心肺的熏柿子,大山深處的奧秘讓他更加迷戀。與此同時,他在研究漢代水連九磨上也有了重大突破。
這便有了今日眼前的模型,更有了位于墊江,1:1還原呈現的大型水連九磨。
它由湯家祿設計并親手和三位伙伴一起制作安裝,長10米寬5米高6米,水輪直徑8米。
安裝過程耗時兩周?!安焕?!做自己內心所想,哪里感覺得到累?”只要和古科技有關,為了確保每一環節不出錯,湯家祿必親力親為。每個作品,都飽含了他對古科技文明深沉而又真摯的愛。
一事終一生 用光積蓄也甘心
水連九磨是有史料記載的、漢代最大型的農業生產器具。依靠水動力帶動巨大的齒輪,聯動九臺石磨,同時進行食物的研磨。在彼時,這樣的農業生產器具為世界先驅,大大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是漢代繁榮的印證。
“這也是我研究的意義”,湯家祿說,“我越研究,越想要把老祖宗的智慧給現在的人們看!”
湯家祿繼續前行。2014年,他發現了另一個讓他驕傲的“寶貝”,榨糖機。
他聽聞合川區古樓鎮曾有人見過源于漢代的榨糖機。幾經詢問、輾轉多次之后,他找到一位曾使用過那臺機器的老人。
老人告訴他,當地的榨糖方式跟古書記載的木滾子榨糖不同,是用兩個大石滾子并排豎立起來,把甘蔗放在滾子中間擠壓出水后制糖。了解后的湯家祿感到很稀奇,說什么都要把這埋在土里多年的石滾子挖出來。
老人帶他到記憶中的掩埋地點,一個半山坡上,“不用了,占地方,就給埋了?!?/p>
湯家祿在當地雇了八個人,挖了三天,石滾子終于露了頭。挖到不容易,想辦法把這對兩噸重的石滾子弄出來更難。
十幾個人一起合力,把石滾子從高坡上滾下來,一路上會壓壞地里的油菜花,湯家祿回憶,除了雇工人、向當地購買石滾子、租車的費用,加上“滾壞一顆油菜花賠償十元”,為了把這兩個看似無用的石滾子弄出來,花了一萬七千多元。
“不瞞你說,退休金全部花在古科技上了”,湯家祿說,“我這個人,不抽煙不喝酒不愛買衣服,打麻將打牌這輩子我都不學,花錢的地兒,就這一件事?!?/p>
一心一意 老湯想在重慶建一座“古科技基地”
不知不覺,我們的采訪已經三個小時。山上的氣溫驟降,湯家祿的外套略顯單薄?!澳阋形胰ベI件衣服那我可舍不得,但你要叫我掏錢準備些物料給學生們,那還行?!?/p>
開辦了半年多的“古科技大講堂”,是湯家祿的心血?!芭卵?,我這把年紀了,怕后繼無人,怕我做的這50多年的研究還沒給人知道呢?!?/p>
每到周末、節假日,不少親子團、自駕游的游客會到“古科技大講堂”來聽湯家祿講述古科技的故事,孩子們親眼見識古科技、親手制作模型。不到一年時間,“古科技大講堂”已經接待兩萬多學生,有時候一日要講5次課,一次200人左右。
采訪臨近尾聲,湯家祿接到電話,“小湯啊,我看到你的報道了,這可太好了!”電話那頭,傳來另一位老人激動的聲音。打電話來的是他的老領導,原電子工業部第44研究所楊家德。聽說有記者在,楊老堅持要跟記者通話。
“小湯這輩子,從年輕時就做這個事,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搭進去了。我很佩服他的釘子精神,不容易。我一看到報道趕緊給他打電話,想鼓勵他,跟他說加油,繼續干下去!75歲了,還是能給國家做貢獻!”
楊老先生口中的小湯早已成了老湯。56年過去了,老湯的心愿還沒有實現——將搜集到的這200多張圖紙以實物還原,建成一個古科技基地,把它們全部呈現給世人。
傍晚七點,落日余暉灑在院壩上。湯家祿的工作沒有結束,他還要準備周末講課用的木料,聯系修建古科技文明基地的投資商,翻翻資料擺弄模型,想想看還能不能再做出什么“創新”,最后再伴著他的“家人們”,一同入眠。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林楠 戴子妍/文 謝鵬飛/圖 視頻部分圖片及視頻資料由受訪者提供